找到相关内容1483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空之探究(五)

    观今论』一八──二三)。『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中观论颂讲记』四三──四六)。  『杂阿』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杂阿』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杂阿』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杂阿』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六上、中)。『杂阿』卷一0(大正二·六九中)。  『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七上)。  『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0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14940886.html
  • 《阿》中的四无量心

    杂阿》提到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嗔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寻思)。”[10]相同的教说也可在《中阿》见到[11]。佛法当中,慈心观被...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创造神—梵,以“梵我一如”为最高理想,也所以婆罗门又称为“梵志”。  因此,四无量定可能本来就是外道婆罗门所倡行的生天之法,据《杂阿》卷二十七所载,诸外道本来就修四无量心,还...

    释传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347473.html
  • 从《阿》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

    、济群法师著《幸福人生的原理》,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7、黄家树著《<杂阿> 导读》,台湾全佛文化公司,1998年版。  8、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87年版。  [注释]  1、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P163。  2、《杂阿》53,《大正藏》2-  3、《杂阿》296,《大正藏》2-84中。  4、黄家树著《杂阿导读》,P81-...

    释普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3655633.html
  • 简述经典结集的因缘及四阿的主要内容

    在座比丘对阿难讲述的内容,凡是认为符合佛陀言教者,即表示认可;认为有所遗误者,即提出纠正、补充。如此透过大众共同审定,合诵出来的法,就是流传后世的《阿》。   四部阿成立次第,依序是《杂阿》、《中阿》、《长阿》、《增一阿》。   《杂阿》是四部阿中最早成立的,基本上是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和弟子们的修行与弘法活动。中揭示缘起、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3859486.html
  • 法显法师传

    年又从多摩梨帝渡海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两年中,求得《弥沙塞律》、《杂阿》和《杂藏经》等梵本,均为汉土所未有。报附商舶回国,在海上飘流了90天才达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5个月后,继续乘...般泥洹经》6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尼戒本》1卷等。所译僧祗律在北方盛行,所得《杂阿》其后亦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建康译事结束后,转往荆州辛寺,并于此入寂。   法显以高年立志西行求法,前后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11383773.html
  • 《阿》的成佛之道

    《阿》的成佛之道  林崇安(1997)  《阿》中所揭示出来的正道,不是只拘于声闻道而已,例如,在《杂阿三九三》中,释尊说:  一、「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三结是戒禁取、...修慧二部分来看。在修定方面,释尊所重视的一个方法是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杂阿》八○七说:  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位、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147815.html
  • 《阿》学习笔记(1) 缘起及祈祷文

    所以才会有佛法,才会有修行。正如《杂阿》760中,佛陀所说:“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三?为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死亡对于他们不过是随顺著真理实相,进入法性的寂灭而已!正如《杂阿》266中,佛陀所说:“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之受……。想……。行……...

    维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4754826.html
  • 流转与解脱——从原始佛教的世间与出世间观看人间佛教

    佛教发展理念。那么,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是否合于佛陀之本怀呢?基于《杂阿》的人间佛教思想探讨,尝试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探究释迦牟尼佛对于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的看法。原始佛教中诸多关于“苦”、“无常”、“出离...不是在世间外另有一个出世间。   关键词:杂阿;人间佛教;世间;出世间;人天乘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9)01-0008-07   通常...

    刘仁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80474934.html
  • 《大智度论》所述“大空”与“无始空”之研究(1)

    指出大乘与小乘的“大空”概念之差异。《智论》卷三十一云:页52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 ?大空》,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 ,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诃衍经 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注1)“大空”的内涵,大小乘的说法颇有差异。依小乘所特重的《杂阿》说,“大空”指的...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6.html
  • 从文学观点看杂阿中的譬喻

    中的第五类就是譬喻。因事兴感,取譬说法,而智者依譬得解。故可以说,在佛经的宣讲传布中,譬喻往往是最吸引人,也最易了解的一条方便道。下文就从譬喻的这个角度来看“杂阿”。  譬喻目的与效果 譬喻本是...文心雕龙比兴篇”:“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喻于事。.....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杂阿第一O三(佛光版第一O五经)”:“凡智者,因譬类得解。”  “杂阿...

    苏钊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5655296.html